MENU

计算机网络 总结

• February 19, 2024 • Read: 509 • 计算机科学,知识库

计算机网络 总结

2021年秋季学期 计算机网络 李风华 清华大学

授课思路

  •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史和基本概念(2课时)
  •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(3课时)
  • 物理层技术(2课时)
  • 数据链路层技术(6课时)
  • 网络层技术(7课时)
  • 传输层技术(4课时)
  • 应用层技术(4课时)

1 概论

计算机网络

  • A computer network is a collection of autonomous computers,
    interconnected by communication channels.
  • 自治的计算机通过通信信道互连起来的集合体

    • 自治 (Autonomous)
    • 互连 (Interconnected)
    • 集合体 (Collection)

计算机网络的分类

(基于空间距离)局域网 LAN、城域网 MAN、广域网 WAN、个域网 PAN

计算机网络的组成

  • 直观角度

    • 节点(用户主机、交换机、路由器)
    • 通信链路(双绞线、光纤、无线信道)
  • 逻辑角度

    • 通信子网(通信链路、路由器、交换机)
    • 资源子网(用户主机、服务器)

计算机网络通信

分组的传递

计算机网络基本通信方式

  • 广播式通信
  • 交换式通信(简单、灵活、可扩展、健壮)

2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

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功能

  • 为地理位置不同的计算机用户之间提供访问通路(连接性;可标识、可定位;正确性;其他)
  • 计算机网络中提供的功能是分层次的

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:协议与服务

  • 协议:同层之间 (层内功能)
  • 服务:不同层次之间 (层间关系),分服务提供者和服务用户

  • 服务访问点SAP (Service Access Point)

    • 任何层间服务都是在接口上的SAP进行的
  • 接口数据单元IDU (Interface Data Unit)

    • IDU由上层的服务数据单元SDU(Service Data Unit)和接口 控制信息ICI(Interface Control Information)组成
  • 协议数据单元PDU(Protocol Data Unit)

    • PDU由上层的服务数据单元SDU或其分段和协议控制信息PCI (Protocol Control Information)组成

分层

  • 优点

    • 模块化:易于开发、管理和维护
    • 独立性:层次内部的变化不会影响其他层次
    • 复用性:高层模块可以复用底层模块的功能
    • 标准化:为不同厂家的设备互联提供条件
  • 缺点

    • 低效:信息屏蔽导致性能优化困难

ISO/OSI参考模型

  • 7 应用层:为应用程序提供访问网络的功能
  • 6 表示层:数据表示
  • 5 会话层:主机间会话管理
  • 4 传输层:端到端数据传输(段)
  • 3 网络层:定址和寻址(分组)
  • 2 数据链路层:介质访问(帧)
  • 1 物理层:比特传输(比特)
  • (糟糕的时间、糟糕的技术、糟糕的实现、糟糕的策略)

TCP/IP参考模型

  • 应用层(Application Layer)

    • 提供各种Internet管理和应用服务
  • 传输层(Transport Layer)

    • 提供端到端的数据传输服务
  • 互连网层/IP层(Internet Layer)

    • 控制通信子网提供源点到目的点的分组传送
  • 主机至网络层(Host-to-Network/Network Interface)

    • 物理层(Physical Layer)
    • 数据链路层(Data Link Layer)
    • TCP/IP协议没有进行明确规定

课程中使用的模型

  • 5 应用层
  • 4 传输层
  • 3 网络层
  • 2 数据链路层
  • 1 物理层

3 物理层技术

物理背景

有限的带宽限制了数据的传输速率

常见的编码方式

  • 非归零码 NRZ
  • 曼彻斯特码 Manchester 相位编码
  • 差分曼彻斯特码 Differential Manchester
  • 逢“1”变化的NRZ码
  • 逢“0”变化的NRZ码

载波传输

ASK FSK PSK

多路复用

  • 时分复用TDM (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)
  • 频分复用 FDM (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)
  • 波分复用 WDM (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)

交换方式

  • 电路交换:建立电路,传输数据,拆除电路

    • 电路交换适用于实时信息和模拟信号传送,在线路带宽比较低的情况下使用比较经济
  • 报文交换

    • 报文交换适用于线路带宽比较高的情况,可靠灵活, 但延迟大
  • 分组交换:数据包、虚电路

    • 分组交换缩短了延迟,也能满足一般的实时信息传送。 在高带宽的通信中更为经济、合理、可靠。是目前公认较(最)好的一种交换技术

4 数据链路层技术

数据链路层

如何在有差错的线路上,进行无差错传输

成帧

将比特流分成离散的帧,并计算每个帧的校验和(字符计数法、带字符填充的首尾字符定界法、带位填充的首尾标记定界法、物理层编码违例法)

差错控制

接收方给发送方一个反馈/响应

纠错码:海明码

位号为2的幂的位是校验位,其余是信息位;为看清数据位k对哪些校验位有影响,将k写成2的幂的和(例:11 = 1 + 2 + 8,即如果校验位0 1 3出错,则数据位11出错)。只能纠1bit错误

检错码:CRC码

选取一个r阶的多项式。发送端在帧末尾加r个0,用模2的运算做除法得到余数添加到帧末;接收端直接除,整除则没出错,非整除则出错。

数据链路层基本协议

  • 单工停等协议(A Simplex Stop-and-Wait Protocol)
  • 有噪声信道的单工协议(A Simplex Protocol for a Noisy Channel)
  • 滑动窗口协议(Sliding Window Protocol)
  • 选择重传协议(A Protocol Using Selective Repeat)

5 数据链路层技术 2

信道分配方式

静态分配、动态分配

信道竞争协议/多路访问协议

  • 纯ALOHA协议
  • 分槽ALOHA协议
  • 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协议CSMA(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Protocols)
  • 1-坚持型CSMA(1-persistent CSMA)
  • 非坚持型CSMA(non-persistent CSMA)
  • p-坚持型CSMA(p-persistent CSMA)
  • 带冲突检测的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协议CSMA/CD

局域网技术

  • (从上到下,网络层)
  • LLC 逻辑链路控制子层 LLC(Logical Link Control):确认机制和流量控制
  • MAC介质访问控制子层 MAC(Medium Access Control):数据封装(发送和接收)、介质访问管理
  • (物理层)

网桥技术

  • 网桥(bridge)是工作在数据链路层的一种网络互连设备,它在互
    连的LAN之间实现帧的存储和转发
  • 作用:扩展局域网段、隔离冲突域
  • 工作原理:

    • 网桥工作在混杂(promiscuous)方式,接收所有的帧;
    • 网桥接收到一帧后,通过查询地址/端口对应表来确定是丢弃还是转发;
    • 网桥刚启动时,地址/端口对应表为空,采用洪泛(flooding)方法转 发帧;
    • 在转发过程中采用逆向学习(backward learning)算法收集MAC地址。 网桥通过分析帧的源MAC地址得到MAC地址与端口的对应关系,并写入地址/端口对应表;
    • 网桥软件对地址/端口对应表进行不断的更新,并定时检查,删除在 一段时间内没有更新的地址/端口项;
  • 解决多个网桥产生回路的问题:让网桥之间互相通信,用一棵连接每个LAN的生成树(Spanning Tree)覆盖实际的拓扑结构

6 网络层技术 1

网络层

了解通信子网的拓扑结构,选择路由;提供面向连接和无连接的服务

IP协议:

ip-protocol.png

定址

  • 地址组成:子网掩码(1...1 0...0)前半部分为网络号、后半部分为主机号。主机号全0表示本主机、全1表示广播地址
  • 无类域间路由CIDR(Classless InterDomain Routing):最长匹配原则:路由查找时,若多个路由表项匹配成功,选择掩码长 (1比特数多)的路由表项;

Internet控制协议

  • Internet控制消息协议ICMP(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):主要用来报告出错和测试,ICMP报文封装在IP包中
  • 地址解析协议ARP(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):解决网络层地址(IP地址)与数据链路层地址(MAC地址)的映射问题;
  • 反向地址解析协议RARP(Reverse 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):解决数据链路层地址(MAC地址)与网络层地址(IP 地址)的映射问题

7 网络层技术 1

寻址/路由 Routing

距离向量路由算法

  • 解决路由环路的方法:

    • 水平分割:路由信息交互时,不把从各个相邻节点学习到
      的路由信息发送回原来的节点
    • 反向抑制/毒性反转:路由信息交互时将故障链路的开销设置为无限大
    • 触发更新:一旦网络状态发生变化,就强制发出更新信息,
      在其他路由器更新周期到达之前,更新所有路由表
  • 典型的距离向量路由协议:RIP路由协议

链路状态路由协议

  • Dijkstra算法
  • 缺点:

    • 算法初始阶段带宽开销较大
    • 算法需要较大的CPU和内存开销
    • 网络规模较大或链路状态变化频繁时,效率较低
  • 典型的链路状态路由协议:OSPF:开放的最短路径优先协议

距离向量路由算法总结

  • 从邻居节点的角度了解网络结构
  • 以跳数为开销衡量标准
  • 交互路由表
  • 周期性路由信息交互

链路状态路由算法总结

  • 了解整个网络的拓扑结构
  • 多种参数组合作为衡量标准
  • 交互LSP,计算最短路径树
  • 触发更新

8 网络层技术 3

域间路由协议

  • 策略控制
  • 边界网关协议BGP (Border Gateway Protocol)

下一代互联网网络层协议:IPv6

  • 现在还是孤岛,但之后会成为汪洋

9 传输层技术 1

传输层

  • 消除网络层的不可靠性
  • 提供从源端主机到目的端主机的可靠的、与实际使用的网络无关的信息传输。

传输层提供的两种服务

  • 面向连接的传输服务:连接建立,数据传输,连接释放
  • 无连接的传输服务

建立连接

(Connect Request / Connect Acknowledge TPDU (Transport Protocol Data Unit, 传输协议数据单元))

  • 客户端:发送CR TPDU - 阻塞 - 收到CA TPDU - 连接建立
  • 服务器端:LISTEN(阻塞) - 收到CR TPDU - 发送CA TPDU - 连接建立

拆除连接

  • 不对称方式:任何一方都可以关闭双向连接
  • 对称方式:每个方向的连接单独关闭,双方都执行Disconnect才能关闭整条连接

TCP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传输控制协议:

  • 连接管理:建立连接:三次握手;释放连接:三次握手 + 定时器
  • 可靠传输:滑动窗口
  • 流控制和拥塞控制:可变滑动窗口、慢启动、拥塞避免

三次握手:三次握手方案解决了由于网络层会丢失、存储和重复 包带来的问题

  • A 发出序号为X的CR TPDU;
  • B 发出序号为Y的CA TPDU并确认A的序号为X的CR TPDU;
  • A 发出序号为X+1的第一个数据TPDU,并确认B的序号为Y 的CR TPDU。

标识位:置1表示有效

  • URG urgent:和紧急指针配合使用,发送紧急数据;
  • ACK acknowledge:确认号是否有效;
  • PSH push:指示发送方和接收方将数据不做缓存,立刻发送或接收;
  • RST reset:由于不可恢复的错误重置连接;
  • SYN sync:用于连接建立指示;
  • FIN finish:用于连接释放指示

拥塞窗口 (Cwnd, Congestion Window)的确定

  • 初值为一个MSS (Max Segment Size)
  • 变化:考虑吞吐率和公平性,采用AIMD (Additive Increase / Multiplicative Decrease)

UDP User Datagram Protocol 用户数据报协议:

  • 不需要建立连接,延迟小;经常用于流媒体应用
  • best effort服务,UDP 报文可能会丢失、乱序

10 应用层技术

网络应用程序:相互通信的分布的进程

应用层协议:利用底层协议提供的服务,定义应用程序直接交换的信息及相应的动作

进程如何指明它要与之通信的另一个进程:

  • IP地址指明该进程所在的主机
  • 端口号指明该主机应该把收到的数据交给哪个当地进程

客户/服务器模型

  • 客户/服务器模型是所有网络
    应用的基础。
  • 客户/服务器分别指参与一次通信的两个应用实体,客户方主动地发起通信请求,服务器方被动地等待通信的建立

一些基础的互联网服务:

  • 域名服务 DNS
  • WWW服务
  • 电子邮件
  • P2P
版权属于:字节星球/肥柴之家 (转载请联系作者授权)
原文链接:https://www.bytecho.net/archives/2371.html
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-非商业性使用-相同方式共享 4.0 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。

Archives QR Code
QR Code for this page
Tipping QR Code
Leave a Comment